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以案说法

听心声于陇亩,解纷争于田畴

发布时间:2025-11-21 14:05:57




    丰收时节,在呼兰区大用镇,一场涉土地纠纷的调解在田垄边悄然展开。没有庄严的法台,没有肃穆的法庭,呼兰区法院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心结。这不仅是一起纠纷的化解,更是一次法治与乡情的深度对话。
    大福(化名)与小波(化名)本是同村叔辈兄弟,平日里小波对大福以“二哥”相称,邻里亲情本应和睦。然而,今年春耕时节,小波将紧邻大福承包地的旱田改为水稻田,后续发生的事打破了这份平静——大福家承包地边缘约半亩玉米地积水严重,秧苗未能出芽。
    “我的地就是他家淹的,这损失他得赔!”大福情绪激动地走进呼兰区法院,一纸诉状将小波告上法庭。
    承办法官在倾听中敏锐地捕捉到案件背后的特殊性:双方不仅是地邻,更是血脉相连的亲人。若简单判决,虽可断清“是非”,却难解“心结”,甚至可能导致亲情彻底破裂。调解,才是这起纠纷“最解忧”的“最优解”。
    大福离开后,小波夫妇被传唤至法庭,态度同样坚决:“他家地本来就洼,没收成是雨水大造成的,我们种地合规,排水也做得到位,凭啥怪我们?”
    一方坚持“受损索赔”,一方主张“与我无关”,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面对情绪对立的双方,法官深知,唯有回到现场,才能还原真相、弥合分歧。
    法官当机立断,带着法官助理并邀请村委会主任一同前往争议地块,将法庭“搬”到纠纷一线。途中,村主任望着不远处的田地,语气沉重:“我给他们调解好几回了,这事,确实难办!”
    田埂之上,法官俯身细察:小波的水稻田虽设有排水沟,但预留的排水面积略显不足;而大福的承包地地势并不完全平整,即便无外来水源,自身排水也可能存在隐患。勘察工作刚收尾,大福与小波便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情绪激动的小波撂下一句“没什么可说的”,便往地头走。
    法官立即追上前,劝慰道:“都是亲戚,为几垄地伤了和气,值得吗?如果今天调解不成,下一步可能是司法鉴定。地上不淹,能保证地下不渗吗?一旦鉴定结果不利,不仅要赔偿损失,还要承担鉴定费用。打官司不是赌气,得算清经济账,也算清人情账。”
    村主任也轻拍小波肩膀,“知道你委屈,但法官过来就是帮你们解决问题的,千万别意气用事。”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如细雨润物,让小波陷入沉思。见他态度缓和,法官又走向蹲在田埂边的大福,俯身轻声说道:“法院讲证据、讲法理,可一旦启动鉴定,不仅耗时费钱,就算赢了官司,两家的情分也可能彻底断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解,小波夫妇终于率先表态:“二哥,之前是我们考虑不周,明年你家这块地我们承包了,给你高于市场价。等秋收,我们再送你200斤大米!”
    大福没有说话,只用力地一下下点头,仿佛将所有没说出口的话都融进了这无声的动作里。法官、村委会主任和法官助理望着重归于好的二人,也纷纷相视微笑。
    法治有情,乡谊无价。这场发生在田埂之上的调解,让我们看到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法官用专业与耐心,在法与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法治的种子在乡土中生根,让司法的阳光照亮人心的角落。
    呼兰区法院将继续深入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让调解工作扎根泥土,让公平正义成为百姓心中可感可触的温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