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以案说法

司法进家门,守亲情本真

发布时间:2025-11-19 14:01:28



    “法官,真不知该怎么谢您,要不是您上门调解,我们这个家,怕是要散了……”
    一起看似普通的继承纠纷,背后却是一位老人对“家”的执念,以及两辈人之间沟通的断层。法官没有选择直接开庭,而是驱车下乡、上门调解,用司法的温度,融化了一场家庭冰霜。
    一张诉状,载满牵挂
    十一月的某个工作日,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邢大爷,由儿子背着他一步步走进延寿县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他在起诉状上写下颤抖的字迹,请求三位子女放弃对亡妻名下50%房产份额的继承权,将房屋归自己所有。
    “这栋房子是当年我跟老伴儿一砖一瓦盖的,无论如何,我都想守住它。”邢大爷面容憔悴,语气却坚定。他向工作人员讲述,自己与妻子相伴数十载,在延寿县的小村庄里筑起了这座100多平的房屋,这里装满了一家人的回忆。可自妻子离世后,疾病缠身的邢大爷渐渐因照顾责任与房产归属问题和子女产生了隔阂。长女远嫁外地,次女与儿子虽在同村,却鲜少能达成共识。
    一番沟通,听出真心
    收到材料后,为厘清案件全貌,法官拨通了邢大爷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声音虚弱,“法官,我也不是要跟孩子争房产,是怕孩子们因为我这把老骨头闹得更生分……”随后,法官分别联系了邢大爷的二女儿和儿子。两人哽咽道:“我妈走后,我爸一直一个人住,我们不是不孝,是各有各的难处。”“姐姐在外地,家里事都是我们操心,可房子的事不说清楚,心里总有个疙瘩。”
    法官很快意识到,这起案件不只是法律层面的继承权划分,更关乎亲情与责任的重新梳理。案情背后,是一个家庭沟通的缺乏与信任的流失。
    一次上门,化解心结
    为避免老人奔波、减轻诉累,法官决定放弃常规庭审,改为上门调解。
    驱车前往村庄的路上,稻田青黄相接,炊烟袅袅升起。抵达时,邢大爷已坐在轮椅上等候,他凝视着盛满无数回忆的老房子,满眼眷恋。
    法官在与其三个子女沟通时,远在外地的长女在电话中率先表明态度:“我在外安家了,房子留给父亲养老,我放弃继承。”可次女与儿子仍各执一词——次女担心父亲日后将房产偏袒弟弟,儿子则认为姐姐是急于争夺房产。
    几番沟通后,次女终于吐露心声:“法官,我不是真要争房产,我是怕弟弟不管我爸!”
    一份和解,留住亲情
    面对这样的僵局,法官耐心地向两人解释:“调解协议具备灵活性,可先明确房屋归父亲所有,待老人离世后,你们姐弟三人再依法继承。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若因争夺财产忽视父亲身心需求,反而可能违背公序良俗。今天我们把话说开、把责任厘清,正是为了卸下包袱,让你们能真正齐心,共同尽孝。”
    这番话解开了子女心中的疙瘩,次女与儿子终于敞开心扉,均自愿放弃继承权。最终三人达成协议:房屋所有权归邢大爷,子女共同履行赡养义务。
    案件结束时,邢大爷拉着法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起案件标的不大,法律关系也清晰,却成为维系一个家庭的情感纽带。案件的顺利化解,源于法官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听一声的负责与关怀。
    以调解结案,不仅免去了邢大爷的奔波之苦,更避免了庭审对亲情的二次伤害。一纸调解书,为房产归属画上了句号,却为亲情续写了新的开端。司法的价值,不只在于判定一间“房”归谁,更在于守护一个“家”不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