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巧解“双案结”,女孩重拥“妈妈暖” 发布时间:2025-11-04 00:00:00


“谢谢法官阿姨,我终于能和妈妈一起生活了!”
调解室里,13岁的佳佳(化名)紧紧抱着法官,声音哽咽却满是欢喜。这温情的一幕,不仅源于一起抚养权纠纷与财产执行难题的“双案”化解,更是一场跨越多年的亲情回归。2011年,王明(化名)与刘芳(化名)在延寿县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育有女儿佳佳。然而因生活琐事与性格差异,两人感情逐渐破裂。2021年6月,双方经法院调解离婚,约定佳佳由王明抚养,抚养费由其自负,夫妻共同财产归王明所有,王明需向刘芳支付5万元财产分割款。然而,调解生效后,王明始终未兑现这笔款项,案件很快进入执行程序,这笔迟迟未到账的5万元,成了两人之间新的隔阂。更令人揪心的是,离婚后王明常年在外打工,佳佳只能随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陪伴的日子里,曾经活泼爱笑的女孩渐渐变得敏感内向,放学回家后总是默默躲在房间里,作业本上的字迹也越来越小。远在外地的刘芳每次视频见到女儿躲闪的眼神和单薄的身影,都心如刀割。“孩子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这样下去怎么行?”2025年10月,思前想后,刘芳决定再次走进法院,请求变更佳佳的抚养权。“法官,只要孩子能跟我,我愿意放弃抚养费,那5万元若能一次性付清,过往一切就此了结。”刘芳哽咽道。法官深知,抚养权纠纷的核心是孩子的未来,而财产执行的僵局若不打破,即便变更了抚养权,两人之间的矛盾仍可能影响孩子。于是,她先单独找到了佳佳,轻声问道:“佳佳,告诉阿姨,你现在最想和谁一起生活呀?”佳佳攥着衣角,沉默了几秒,小声却坚定地说:“想和妈妈在一起,妈妈会陪我写作业,还会给我讲故事。”听到孩子的心声,法官心里有了底,随即组织双方调解。“王明,你常年在外打工,佳佳跟着你确实得不到太多照顾,孩子现在也明确想跟妈妈,你看这抚养权变更的事,能不能先考虑孩子的感受?”法官先从孩子的成长切入,语气温和却掷地有声。王明低头沉默,想起每次视频时女儿欲言又止的样子,心里泛起愧疚。见王明态度松动,法官又接着说:“之前的5万元财产分割款,刘芳说了,只要你今天能一次性付清,她就放弃抚养费,以后佳佳的抚养问题她自己承担。这样一来,不仅孩子的问题解决了,之前的执行案也能一起了断。”刘芳也连忙补充:“王明,我不是要跟你争什么,就是心疼孩子。钱拿到手我也会都用在佳佳身上,你要是想孩子了,随时都能来看她。”听到这里,王明终于松了口,抬头看向法官:“法官,我同意变更抚养权,那5万元我今天就能凑齐,只要佳佳能好好的,我没意见。”调解协议很快达成,佳佳由刘芳抚养,抚养费由刘芳自负;王明当庭支付了5万元财产分割款,此前的执行案件就此了结。签字确认时,王明看着身旁的佳佳,伸手想摸摸她的头,佳佳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蹭了蹭他的手心——那一刻,父女之间的隔阂悄然融化。调解结束后,法官特意叮嘱佳佳:“以后跟妈妈一起生活,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也要记得常跟爸爸联系,爸爸心里也是爱你的,知道吗?”佳佳用力点头,突然伸手抱住法官:“谢谢阿姨,您让我能和妈妈在一起了……”一场温情的调解,同时解开了抚养权归属与财产执行这两道难题。法官所搭建的,不仅是让孩子回到母亲身边的亲情之桥,更是一座消解过往恩怨、通向美好未来的心桥。一案解,双案结,实现的不仅是“案结事了”,更是“事了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