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调解书约定孩子由父亲抚养,实际照料孩子的却是母亲。当她无力独自支撑,走进法院寻求帮助时,这场抚养纠纷该如何化解?延寿县法院给出了答案:调解书定分止争,主动回访延续温暖。
调解书外的现实困境
2021年10月,杨某与孙某在延寿县法院调解离婚。调解书上,约定儿子豆豆(化名)由父亲孙某抚养,抚养费自负。然而,离婚后,实际照顾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长的,却是母亲杨某。
独自抚养孩子的重担日渐沉重,2025年4月,万般无奈之下,杨某走进延寿县人民法院,递交民事起诉状。她提出两个请求:一是变更豆豆抚养权归己所有,二是要求孙某按月支付抚养费直至孩子能独立生活。
在翻阅卷宗和杨某提交的证据时,法官心情沉重。电话沟通中,杨某的声音充满疲惫与心酸:“孩子一直是我在带,他爸根本不管!找他商量变更抚养、给抚养费的事,他不是推脱,就是不接电话,实在没办法了……”法官了解到杨某经济拮据,独自抚养压力巨大。考虑到这直接关系到豆豆的成长,法官决定优先尝试调解。
调解室内的破冰之路
插画.jpg
调解室里气氛有些凝重。杨某穿着朴素,眼神里满是疲惫却又透着坚定:“孩子跟着我,他爸不闻不问,我一个人真的太难了……”孙某则面露难色,辩解着自己也有难处,并非不想管孩子。眼看双方争执不下,法官果断暂停调解,让双方冷静。随后采取“一对一”方式,分别与两人深入沟通。
法官循循善诱,从法律规定讲到孩子成长需求:“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是法定的,不管离婚与否,都得为孩子着想。孩子一直跟着妈妈,改变生活环境对他成长不利,咱们现在要做的,是商量怎么把孩子照顾好,让他健康长大。”
法理的严肃与人情的温暖,最终融化了隔阂的坚冰。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豆豆由杨某抚养,孙某自2025年4月起,每月支付抚养费。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刻,杨某眼角泛红,轻声说:“谢谢法官,孩子的生活总算有保障了。”
判后回访的温情延续
案件虽已审结,但法官的心始终牵挂着豆豆。她深知,抚养费纠纷的背后,是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法官很快筹划回访,她先联系了豆豆的幼儿园老师。“孩子挺乖,就是有点内向,可能受家庭影响……”老师的话更坚定了法官探望的决心。同事们得知后,纷纷从家中带来儿童书籍、绘本和玩具,准备一同去看望孩子。
一个暖阳融融的下午,法官和同事敲开了杨某家的门。杨某又惊又喜:“姐,你们怎么来了,快请进!”屋内,豆豆正安静地看着动画片。法官轻轻走近蹲下,柔声问:“豆豆,还记得阿姨吗?”豆豆眨着大眼睛,害羞地点点头。接过法官递来的牛奶、零食和绘本,小声说:“谢谢阿姨!”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法官详细询问了母子近况和豆豆的学习生活。临别时,她拉着杨某的手叮嘱:“我们就是放心不下孩子,过来看看。以后孩子有事,或你在抚养上遇到难处,都可以联系我们。”杨某眼眶湿润,不住点头:“有你们这样关心,我心里踏实多了。我一定好好把豆豆带大,让他好好读书,不辜负大家的心意。”
这起抚养纠纷,在法官主动延伸的脚步下、温暖的探望中、用心的关怀里,得到了圆满解决。法官们用心捂热“民生小事”,让法治的阳光,温暖照亮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