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威法官转身的那一刻,王珍(化名)瘦弱的身躯对着她深深地鞠了一躬,她心头一震,泪水不自觉地夺眶而出,赶忙上前扶住了老人。
25年前,南方人王珍追随老李来到村里生活。老李及其母亲、弟弟、弟媳、妹妹、侄女一家六口人在村里共有土地29大亩,并登记在土地承包权属证上。老李在世时,土地一直由王珍和老李共同耕种,二人在秋收时为老李的母亲送去一年的大米。2023年,老李因病去世,同户的其它成员将王珍诉至五常市法院,要求她返还22.5大亩土地。
“我们两个没有结婚证,没有孩子,我腿脚也不好,老李治病欠的钱还需要靠我种地还,没有地我可咋活呀!”王珍的话让程威捏了把汗。二人的同居关系提升了案件的调解难度。一个独在异乡、没有娘家、没有孩子的女人,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她将如何生存。程威深知一纸判决并非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身为法官,除了做到公正审判,更应当维系一个家庭的亲情,更想为这位命运颠簸的女人给予一丝生活上的希望。
案件沟通初期,一直处于僵局,五原告坚持诉讼,拒绝调解。“程法官,我二哥都去世了,二嫂她一个外地人,也没有这儿的户口,那土地一直都是我们老李家应分地,二哥活着时他们可以种着,现在我们要回来根本没毛病。”老李的弟弟虽态度强硬,但程威捕捉到了一个细节,一声声“二嫂”说明在他心里,王珍虽没有名分,但实际上已成为他们的家人,这也让程威找到了调解的突破口。
在后续的几日里,程威不断地拨打着双方当事人的电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原告终被打动,同意于开庭当日到法院进行调解,也愿意作出让步。“程法官,您电话打了那么多次,我都听明白了,我不是说全都要回来,只是想要回我们家几口人的应分地,后来双方关系闹僵了才起诉的。”老李的侄女坦言。
调解从上午9时开始,经过程威3个多小时耐心地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涉案土地中的9大亩由王珍耕种,其余土地返还给五原告。同时约定返还土地中的2大亩交由王珍继续耕种四年,王珍当庭给付五原告四年的承包费共计4800元。
久违的笑容洋溢在在场的每个人脸上,这片笼罩在一家人头上的乌云终于被驱散。王珍站起身来激动地抓着程威的手,止不住地道谢。
程威一再叮嘱王珍:“还得给老婆婆继续送大米啊!”王珍也笑着保证:“放心吧,法官,我一定送!一定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