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4万人,是哈尔滨18个区县中最小的区。在这里工作、生活久了,我出门总会遇见熟人,有的喊我“老大姐”,有的叫我“大妹子”,甚至还有老人家称我为“丫头”,我是诉前调解法官王渤,两年来化解矛盾纠纷632件,“修修补补”成了我的工作日常……
走进千家万户,努力解开亲情“心结”
01
“谢谢你,大妹子,要不是你的调解,让我们打开心结,我们兄弟间可能真的会反目成仇了”。亲情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厚的情感,但二人却险些从最亲近的人变成陌路人,甚至仇人。
兄弟二人原本互相扶持,感情很好,但因为借钱不还,弟弟一气之下想把哥哥告上法庭,通过法院判决要钱。我并没有急于立案,而是将案件转入了诉前调解程序。多次登门,我了解到案件的实际情况。原来,弟弟多次催要借款,但哥哥就是不还,弟弟因此积压了很多怨气。而哥哥这边,却因突发了脑溢血,医疗和康复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对于还钱这件事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哥哥因病留下残疾,对弟弟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不但不体谅、帮助,还三番五次催讨还钱,心里也产生了隔阂。
我深知,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只有从根本上定分止争,才是司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欠债还钱虽是天经地义,但现在你哥确实无力一次性偿还,就算法院判决了,难道你真的想让他无家可归吗?”一次次上门调解,一次次释法明理,二人终于打开心结。
“其实我心里也很难受,我也不想因为这件事情闹僵。”
“我是记得他的好的,毕竟当初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借钱给我,我也不是不想还,但是这两年确实困难,又不好意思跟他说。”
最终,弟弟申请撤诉。看着兄弟二人互相理解、重归于好,感动之余,我也陷入了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民事纠纷,但小案不能小看,更不能小办,办好每个民生小案件,才能彰显司法为民大情怀。
说尽千言万语,成功“缝合”爱情裂隙
02
“法官,我可以叫你一声大姐吗?我们不离婚了”。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接触最多的便是家事纠纷,而形形色色的家庭矛盾中,离婚纠纷最让人感慨。
他们本是十分恩爱的夫妻,两人自由恋爱并于2013年登记结婚,此后一双儿女相继出生。但生活的琐碎却让爱情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妻子认为两个孩子平时都是自己照看,而丈夫不承担家庭责任,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义务,于是诉至法院要求离婚。考虑到涉及感情的事不能仅听一方之言,我采取了背对背的方式分别与妻子、丈夫进行了耐心沟通,了解案情。
丈夫坦陈,自己平时确实疏于照顾子女,但却是因为妻子暂时没有工作,又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经济压力很大,平时只能多忙于工作,导致忽略了家庭。“如果她执意想离婚,就离吧,儿子归我,女儿给她,我每月再给她3000元抚养费。”话语间,丈夫懊悔地低下了头。这一刻我明白了,他们之间不是没有爱和责任,只是生活的压力让二人有些透不过气来。
我把丈夫的真心话告诉了妻子,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奉献的地方,不能因为赌气家就不要了。以你的经济条件很难独自抚养孩子,而且一旦离婚,两个孩子这么小就分开,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也对丈夫说,“作为丈夫,你也不能因为为家挣钱就什么都不干了,多一些温柔的话,多一些实际的行动,让家不仅有钱还要有爱。”最终,夫妻二人听从了我的劝告,决定好好反思,今后用心经营婚姻、照顾家庭。
我觉得,那天的“枫”景特别美,因为景色里有一家四口幸福的背影。离婚案件的处理其实并不简单,“清官难断家务事”,很难做到各方都满意,但我仍希望竭尽所能,修补每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即使毫无余地时,也希望能为他们唤起最后的一份责任和温情。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让“陌生人”变成朋友
03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这起案件还要从一颗牙说起。
王某平日里热衷锻炼身体,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到健身房健身,在使用拉力器时,由于钢丝绳断裂导致器材回弹,撞向其面部,导致王某门牙松动。经医院诊疗,王某向健身房索赔5700余元。接到案件后,我先前往健身房查看监控了解情况,又到牙科诊所询问王某伤情的治疗措施和相关费用。全面掌握情况后,我再次把王某约到健身房,结合前期牙医给出的专业解答和调取的相关证据,耐心做起调解工作。
调解中,我先岔开话题,通过闲聊活跃二人紧张的气氛,交谈中,王某和健身房负责人发现彼此都是健身爱好者,本来是剑拔弩张的场面变得轻松起来。“其实我伤的也不是很严重,但牙齿确实是受伤了,把医药费赔给我就行了。”“我不回避也不逃避,事情肯定要解决,但也怕对方提出的无理诉求讹上我。”
“冤家宜解不宜结”,最终健身房赔偿王某医药费700元,二人谈笑风生,握手言和。从5700元到700元,从陌生人到朋友,少的是金钱的数量,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的友谊。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是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在我心中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应该是工作的价值导向。2021年以来,平房区法院提出以“调解法院”建设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我成为了一名专职诉前调解法官,现在穿法袍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当收到当事人一声声真挚的感谢时,我深深体验到这份职业给我的无尚荣誉感。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这就是我的工作缩影,这就是平房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的新“枫”景。
来源:平房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