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法院受理了一起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被告为了躲避债务
将原告的微信拉黑并更换电话号码
原告这下犯了难
对于这样的案件
法院将如何处理?
下面跟小编一起回顾一下案情吧
...
基本案情
王某与聂某经人介绍相识,在聂某眼中,王某为人大方、出手阔绰,似乎很有经济实力。一次王某向聂某借款13万元,称其投资的项目缺少资金,聂某出于对王某的信任,用微信向王某转账13万元,王某向聂某出具一份借据,并约定还款时间。聂某本想着借款到期便能如数归还,万万没想到王某在偿还了5.5万元后,便更换了电话号码,还将聂某微信拉黑,玩起了失踪,聂某无奈将其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
双城区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着手联系被告王某,由于聂某提供不出王某现在的电话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直接送达、电子送达均无法进行,邮寄送达也因未妥投被退回,承办法官几经查询联系到王某户籍地山西某村委会,经多次与村委会工作人员沟通,得知王某母亲在村中居住,但是王某常年不在家,这又使送达陷入了困境。
承办法官决定用智慧法院系统对王某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一一排查。首先对王某的历史涉案信息、身份信息进行查询,输入身份证号快速查询到王某的户籍信息以及其他通讯地址,同时在送达平台向运营商发送协助调查函,最终查询到登记在当事人名下的所有移动、电信、联通电话号码。
经过查询,系统显示王某名下登记有10余个移动电话号码,承办法官逐一拨打,在拨打到第11个电话时,对方正是“失踪”的王某。接到法院的电话,王某说话支支吾吾,在承办法官的反复询问下,王某终于承认了欠款的事实,并同意线上开庭,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聂某表示没想到多年的烦心事仅用十天就解决了,向承办法官送来了锦旗表达感谢。
法官说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避不是办法,只会让问题凸显、矛盾激化,直面应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交易过程中,注意收集、保存好相关证据,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双城区法院